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6:28:33
孔子时代,是否有后来的所谓书法艺术,不得而知。
(一)无知与有知 孔子是博学多识的大教育家,学生从四面八方而来,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向他求教,但他却从不以权威自居。子路性格太勇敢,所以要使他谨慎些。
这就是由博反约的意思。事实上,在孔子的学生中,有各种各样的人,既有贵族出身的子弟,又有平民百姓的子弟。正如子夏所说,对待妻子,要重贤德甚于容貌。器皿有各种用途,不同的器皿有不同的用途,但都是工具。孔子固然很重视文,但他更重视行,二者相比,行比文更重要,所以他主张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[36],还主张学而时习之[37]。
这是将孔子教育思想付诸实践的最好例子。贵族不仅掌握政治经济权力,而且掌握教育权。比如,人有生理欲望,又有心理情感,还有道德理性,进而还有性与情的来源(命)的问题,欲、情、性、命的关系问题,这些都属于心灵哲学的范围。
儒家哲学不承认外在的绝对实体,不承认上帝存在,但是肯定圣人的价值和意义。在己者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,也就是人的性。当然,这种学说也容易产生自满自足的心理,比如心学派所说的当下具足,不假外求(王阳明语)[36],就是如此。它从人的生命推到宇宙生命,再由宇宙生命说明人的生命,最终落在心上。
直觉是在体验中的直觉,体验是在直觉下的体验,二者是互相为用的。所谓无限,也只是说明心灵存在的可能性或极限而言,其功能或作用是无限的,凡存在者都可感通,甚至可以归于虚寂本体,但这并不是说,心灵是神一样的绝对主体即实体。
如前所引孟子的心之官则思,就是如此。为什么讲感而遂通、参赞化育呢?因为心灵中潜在地具有天地万物之道,通过心的作用便能实现出来。中节与不中节,则由各种心理因素所决定。理学家便在寂然不动之后,加了一句万象森然已具,说明心的本体存在。
[⑩]《杂说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二十二。虞翻注说:坚多心者,枣棘之属。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体用一源、动静合一。正因为如此,儒家的心灵哲学可称之为心理学—形上学的心灵学,而不是完全超绝的心灵学。
思既是作用,就只能是实现未发之体即性,不过,这种实现同时也是一种自觉。三、心的功能性 在儒家哲学中,心是存在与功能范畴,不是静止的实体范畴,心具有无限创造力,处在永无停息的活动与过程之中。
总之,直觉与体验作为心灵超越的一个重要特征,是在感性的心理活动中进行的,它不只是由上而下的贯通,更重要的是由下而上的超升,这就是儒家心灵哲学为什么是心理学—形上学的原因所在。无限量不是指认识能力的无限性,而是指本心即本体心而言的,本体心就是道德本体,又是宇宙本体,它有无限创造力。
贯穿天人的只是一个生字,而心的根本意义就是生,以生为仁,就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。但是缺乏合理的相对性,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,它重视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与和谐,轻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。[34]作人和成圣是一样的,并没有什么原则分别,二者都是心灵的提升。心灵与万物之间的整体性,不能必然地成为超绝的关系。其实,真我就在感性自我之中,只是一种心灵境界而已。内向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我反思。
理学中的两位代表人物——朱熹和王阳明,都明确提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这一思想。如果意在别处呢?良知虽然规定了意之所向,但并不能保证其必然如此,所以才有无善无恶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[44]的说法,也才有致知格物的说法。
[②]《正蒙·大心篇》,《张载集》。[35] 良知固然是心之本体,但只能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。
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指出,儒家所说的心,是绝对的无限心[15],这是正确的。[14]《拾遗·理性拾遗》,《张载集》。
意志、意向活动是心灵的重要功能,二者是同一层次的范畴。本心、心体、良知等学说的提出,就是为了确定一个终极性的目的,使意志、意向活动有所遵循。《礼记·曲礼》说:其在人也,如竹箭之有筠也,如松柏之有心也。如前所说,儒家又有未发已发之说[40],宋明儒从中发展出心之体用说,未发为体,已发为用,但从未发到已发,便有意向活动。
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儒家所说的意志、意向,是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,是由情感需要决定的,因此,它是情感意向,不是观念意向或别的什么意向。这同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[①],是一样的意思,只是孟子没有提出心本体这一范畴,而理学家则建立了宇宙论本体论的架构,以此说明心与天地万物的寂感关系。
圣人同上帝的最大区别是,上帝是绝对实体,而圣人则是处在不断实现的过程之中。体验必须有所感受,有所感发,有所兴起,即在具体事物或情境中体会到某种意味、意思或意义。
圣人就在每个人的心中,人人都可成为圣人。孔子说: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
正因为心与天地无异,所以便能包举万物,与天地万物本无限隔。《易传》又有三才之道、参赞化育等说法,便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关系。这种哲学,缺乏外在的神圣裁判,使人不能看到自己的渺小。修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。
前期儒家如孟子,讲道德本心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心灵哲学,因为它不是把目光投向世界,解决世界的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。
大其心就是使心不要受形体限制,不要有内外之别,即不要以心为内,以物为外,只停留在闻见一类知识上,而是要打通内外,去体会天下之物,这样,就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[③],而不是与我相对而存在。儒家的心灵哲学则不是如此。
圣人是一个标准,这个标准就是理,就是性,即道德理性或道德本体,它来自宇宙本体。为此,儒家提出了许多修养方法或心地功夫,这些方法或功夫,成为儒家心灵哲学的重要内容,这是西方哲学很少或没有的。
发表评论
留言: